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,智能电网依托物理电网框架,深度融合传感器、通信网络及计算机信息技术,实现了对电力系统“发-储-输-变-配-用”全环节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14。在此背景下,线监测与状态检修技术成为提升电力系统生产管理效率、保障供电可靠性的核心手段。
二、关键技术应用场景
- 输电线路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
- 某省级电网公司部署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与无人机巡检网络,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导线温度、弧垂及环境数据,结合AI算法预测线路潜在故障。例如,2024年冬季寒潮期间,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某山区线路覆冰风险,触发融冰装置自动启动,避免了大范围停电。
- 变压器状态评估与智能检修
- 应用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和局部放电检测技术,某500kV变电站实现了变压器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。2025年初,系统识别出一台主变绝缘油中乙炔含量异常升高,立即触发预警并启动精准检修,将故障处理时间从传统72小时压缩至8小时,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。
- 配电网络自愈与用户互动
- 基于智能电表和物联网终端,某沿海城市配电网建成“秒级自愈”系统。2025年2月,台风导致某区域配电线路短路,系统在0.3秒内完成故障定位、隔离并恢复非故障区供电,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95%。
- 效率提升:通过状态检修替代定期检修,设备运维成本降低30%,设备使用寿命延长15%27。
- 安全强化:2024年全国电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停电事故同比下降42%,供电可靠性达99.989%68。
- 技术迭代:2025年起,数字孪生技术与量子加密通信逐步应用于监测系统,实现更高精度的设备仿真建模与数据安全保障。
国家电网技术研究院专家指出:“线监测与状态检修技术的深度应用,标志着电力生产管理从‘事后抢修’向‘事前预防’的范式转变。未来3-5年,随着边缘计算与AI诊断模型的普及,电力设备状态研判准确率有望突破98%。”
智能电网框架下的线监测与状态检修技术,正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,重塑电力行业的生产管理模式。这一技术路径不仅响应了“双碳”目标下的能源转型需求,更为构建高弹性、可持续的现代电力系统提供了坚实支撑。